国内财经
一、“催收巨头”:“催收巨头”突然停业 创始人曾放话年入10亿
5月25日,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在官微宣布即日起停业。作为业内公认的“催收巨头”,永雄集团也因曾计划在纽交所上市和“暴力催收”等标签引发热议。
二、中国机器人行业:年营收超1700亿元 中国机器人行业走向更多场景
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,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.3万套,服务机器人产量突破645.8万套,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50%,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。
“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现在处于第二轮高速增长期,近十年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年均增速是12%,中国是28%,是全球增速的2倍多”,
三、新房销售量:5月中国多地新房销售量下滑,6月走势将如何?
5月前三周,中国5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周均成交面积为434万平方米,较4月周均水平下降17.7%,较去年同期增长17.9%。其中,(5月15日-21日)重点50城成交面积环比增长4.2%,同比增幅小幅扩大至13.6%。从绝对规模上看,上周50城新房成交面积整体仍处于今年以来的低位,市场调整压力较大,购房者置业情绪继续回落。近期市场上销售节奏较快的楼盘多为核心区“倒挂盘”(新房销售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价),郊区楼盘去化压力较大。
5月前三周,各线城市新房成交量相比于4月周均水平均有所下降,其中一线城市下降15%左右,二线、三四线城市下降18%左右。一线城市中,北京5月前三周新房成交量较4月降幅接近四成;二线代表城市中,仅成都、济南等个别城市环比增长,多个城市环比降幅超20%。
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修复动力不足,仍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,稳定购房者置业信心和预期。核心城市房地产政策存在优化空间。6月作为房企年中冲刺业绩的关键节点,如果能向市场传递足够信心,那么在房企大力推盘和促销之下,6月房地产销售有望迎来好转,这对下半年市场信心和预期的重建亦十分重要。
国际财经:2011年美国债务上限危机将重演?惠誉动了“第一刀”
一、美国债务上限危:2011年美国债务上限危机将重演?惠誉动了“第一刀”
当地时间24日,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将美国的“AAA”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。这反映围绕美国债务上限的政治争端不断升级。
惠誉表示,如果美国不在规定日期之前提高或暂时搁置债务上限,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可能会被下调。不过,该机构仍预期美国债务上限将在所谓的“X日”之前得到解决。
分析人士认为,随着美国政府距离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日期越来越近,潜在的违约风险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。加拿大投行BCA Research美国政治战略首席策略师马特·格特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:“早在去年10月份,我们就指出违约风险高于往常,后来主观上将违约风险定为10%。如果美联储令美国经济实现‘软着陆’,风险将会上升。如今,软着陆的趋势似乎正在形成——核心通胀下降,失业率没有上升。所以违约的概率已经上升到20%。”
二、英伟达:有望成为第七家美国万亿市值公司,英伟达再掀AI浪潮
在OpenAI首次推出其ChatGPT产品后,资本市场对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 如今,包括谷歌、亚马逊在内的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战局,在取得经济回报之前,他们需要投资研发自己的平台。例如,微软上个月向投资者透露,随着其在Azure云计算平台中构建人工智能功能,资本支出正在增加,主要用于英伟达等少数芯片商。
这是科技行业开放投入大幅增长的一条典型路径,硬件公司在使用该设备的企业开发出产品之前往往率先受益。英伟达在季报中预计,第二财季营收将达到110亿美元,这比此前82.8亿美元的营收纪录高出近33%,也比机构预期的71.7亿美元高出50%以上。
三、日本股市:日本股市走出“失去的33年”,真牛市还是假繁荣?
多位专家和分析师均表示,日本股市走高与日本实体经济表现还是存在背离的情况。悄然之间,已落寞33年之久的日本股市迎来了久违的高光时刻。
在延续上周的强劲走势后,22日,日经225指数收盘报31086.82点,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.9%,或278.47点,创1990年8月以来近33年的新高,同时也是自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最高点。日本东证指数收盘也上涨0.7%,报2175.90点,同样续创1990年8月以来近33年的最高点。
24日(周三),日经225指数收盘下跌264.27点,跌幅0.85%,报30693.50点。不过,这也无碍日本股市一跃成为今年截至目前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之一。
不过,眼下,投资者正在密切观望,日本资本市场悄然走俏的行情,是多年未见的大牛市,还是昙花一现。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和分析师均表示,日本股市走高与日本实体经济表现还是存在背离的情况,“股市走高背后有汇率、货币宽松政策等各种因素,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投资与技术革新,而后者恰恰是日本经济近些年来有所欠缺的”。
同时,他们也均认为,当前的日股热潮离不开所谓的“巴菲特效应”。